根据日本防卫省的报告,最近在对马海峡,中国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巡逻机捕捉到了一艘前所未见的庞大军舰正缓慢航行股票配资学习网,进入日本海。该舰舷号为“841”,外形巨大,舰首配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舰体后部则布满了庞大的吊臂和圆筒状装置,十分引人注目。
这艘“841”号巨舰其实是中国海军最新服役的万吨级927型综合潜艇支援舰——“西湖”号。927型潜艇支援舰的满载排水量高达1.38万吨,属于中国海军最新一代的潜艇支援救生核心装备。至今,已有两艘该型舰艇服役,分别为2023年7月入列的南部战区海军首舰“镜泊湖”舰(舷号830)和2025年4月将加入北部战区海军的“西湖”舰(舷号841)。目前,船厂内至少正在建造两艘927型舰艇,计划进一步建造2艘,总数将达到6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湖”舰进入日本海外,日本海域的另一艘中国军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134号“绍兴”舰、118号“乌鲁木齐”舰和903A型补给舰886号“千岛湖”舰也一同驶入。这一系列的举动让日本防卫部门高度警觉,紧急派遣大量反潜巡逻机和侦察机进行监视,力图揭开中国舰队的神秘面纱。 根据分析,这样的舰艇编队通过对马海峡驶入日本海,并向东北方向航行,通常是为执行核潜艇远航作战任务提供支援。因此,这些舰艇的出现,很可能与中国海军的核潜艇活动密切相关。日本方面也有理由猜测,在水面舰艇通过该海域时,可能还会有中国海军核潜艇的活动。 潜艇一向以隐蔽性强著称,然而,由于作战环境复杂,潜艇事故时有发生,救援需求十分迫切。潜艇出事后,艇员的脱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浅水区的自救,另一种则是深水区的专业救援。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潜艇救援力量,尤其在深海作业能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21世纪初,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催生了全球范围内对潜艇救援装备的关注与发展。随着中国常规潜艇及核潜艇战斗力的不断增强,潜艇活动范围逐渐扩展至更深的海域。中国海军对潜艇救援装备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因此,我国陆续研制出926型和927型综合潜艇支援舰,配合LR-7型深潜救生艇等先进装备,极大增强了潜艇远洋作战的支援能力。 926型综合援潜支援船,排水量约7000吨,舰长135米,宽度为18.6米,共建成3艘,分别部署于北部战区和南部战区。这些舰艇配备了电力推进系统和全回转舵桨,能够灵活地调整船位和角度,确保救援作业顺利进行。926型还配备了进口和国产潜水救生舱以及LR-7型深潜救生艇等先进设备。LR-7型潜艇救生器是全球最先进的救援装备之一,能够在500米深海进行救援,配有六个螺旋桨推进系统,能够在恶劣的海况中执行潜艇救援任务。 在926型基础上,927型潜艇支援舰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在舰体布局上作出了显著调整。舰首甲板设有更大面积的直升机起降平台,避开了动力系统烟道的干扰。同时,舰体的前后配重也得到了优化,使得整体的耐波性显著增强。此外,927型舰还配备了深度可达300米的耐压潜水钟和LR-7型深潜救生艇等救援设备,舰尾甲板还装备了起重机和绞车收放系统,可以方便地投放各类救援设备。船上的医疗区也相当完善,设有病房、手术室和理疗区,能够为获救人员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 与926型相比,927型在动力定位系统上也有所加强。该舰配备了两台全回转双桨舵推进装置及船首侧推进器,能够实现精准的横向平移和原地转向。在风浪和洋流的影响下,927型能够保持稳定定位,不需要抛锚即可精准停靠于失事潜艇之上,避免锚缆造成潜艇的二次伤害。船甲板基座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类型的救援装备,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西湖”舰的出现虽然不如导弹驱逐舰那样引人注目,但对于军事分析专家而言,它的出现无疑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在“西湖”舰进入日本海之前的12小时内,中国海军已派遣由两艘052D型驱逐舰和一艘903型补给舰组成的水面舰艇编队先行驶入该海域。日本防卫省随即发布紧急通报:“首次确认中国海军新型潜艇救援舰现身”。有分析认为,“西湖”舰进入日本海的主要任务可能是配合中国海军的093型攻击型核潜艇进行远洋演练。这一举动对日本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撼,意味着中国海军的核潜艇可能早已在这一海域展开行动股票配资学习网,而日美反潜系统未能及时发现其动向。这一系列变化,让“西湖”舰的现身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区域安全局势的一个新焦点。
发布于:天津市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